Feature of October 2023
Date: 2023-10-03
突破傳統思維、真實還原音樂|Siltech SAGA 結構性模擬增益放大器
Siltech 所開發的SAGA結構性模擬增益放大器,始於以追求最高水平完整性和卓越性來重現音樂。音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設計;電路的構思方式、每個組件的影響、傳導信號的材料以及對外部噪音源的屏蔽等等。 Siltech 工程師數十年來對聲音性能進行了廣泛研究:它也是構成了所有 Siltech 音響線材產品的基礎。
驅動與制動
Siltech 工程師確信,放大器增益架構的概念需要認真重新思考,雖然很少討論,但每個音響裝置都需要有一個增益架構,在理想情況下,正如其名所暗示的,這應該是架構性。 標準做法是將 CD、SACD、音樂伺服器或 D/A 轉換器等現代數碼音源的輸出衰減到“舊習慣”的標準,然後重新放大以驅動揚聲器,這是以損失 6 至 10 dB 的動態範圍作為代價。
簡而言之:這就像開車行駛時踩剎車。 顯然,迫切需要對增益架構進行徹底的重新思考。
當前的見解
SAGA 放大器不會衰減輸入信號,從而保留了模擬或數碼音源所提供的原始動態範圍,通俗來說,來自音源噪音經 SAGA 放大器放大之後,聽起來僅有傳統放大器的一半。
由於正是這種噪音掩蓋了音樂中的微弱細節,因此它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動態範圍。 為了使 SAGA 放大器達到如此之低的噪音水平,電源和接地必須完美。 C1控制放大器和V1電壓放大器完全依靠電池驅動,包括真空管燈絲電源和380V高壓電源。
Siltech Apollo LightDrive 系統
這款全新功率放大器堪稱革命性:它由光驅動,Siltech 工程師提出了一種正在申請專利的完美解決方案,使 P1 能夠像沒有連接交流電一樣運行。 SAGA P1 Apollo LightDrive 系統是世界上第一個用光能量來控制功率的音頻組件。 該系統以古希臘阿波羅神(光明之神、文藝之神)命名,使用正在申請專利的獨特光發生器,運作時完全不會產生交流波動和扭曲造成的失真,純淨、穩定、不老化的電能來源。P1 Apollo 的超強光源是被封密的,否則肉眼直視會立刻失明。
這種光被轉換成獨立操作 P1 驅動級所需的電流,它不受交流電或磁場的干擾,使放大器達到前所未有的極高信噪比和 PSRR 電源雜訊抑制比。 Siltech SAGA P1 Apollo LightDrive 系統實際上是由光驅動。 它的音樂表演以極快的瞬變、無與倫比的音色和音質、以及與音樂相匹配的聲音魅力得到加強。
續行力
使用 SAGA 放大器非常簡單。 只需開啟放大器、選擇訊源輸入、設置音量,您就可以享受 12-15 小時不間斷的音樂播放而無需為電池充電。 SAGA 含有一個頂級 Harmony 遙控器,可以輕鬆編程以智能控制所有其它音響和視頻設備。關閉後,放大器將自動充電並調節電池。 對於需要連續播放時間超過 15 小時的極少數情況下,可以使用一種同時播放和充電的模式。這些電池的使用壽命通常超過五年,而且是安全、輕型、價格實惠,在每個國家/地區都有銷售。
音樂廳的聆聽體驗
SAGA 放大器與高質素音源、線材和揚聲器相結合,將為您帶來在家中最接近音樂廳的聆聽體驗,以前從未有放大器如此安靜且聲音如此通透。SAGA放大器使用真空管放大,但聽起來並不像真空管放大器,它們也包含固態電路,但聽起來也不像固態放大器。所以 SAGA放大器不賦予任何聲音風格,它們幾乎完全透明,能夠提供真實的聲音投影,而不僅僅只是照片或傳真質素的圖像。 它們的速度既快又不刺耳,開放又不過分明亮,具有自然的旋律和完美的節奏感。 從某種意義上說,SAGA 放大器的音質是前所未聞,由技術精湛的技術團隊在荷蘭構思、製造和組裝,他們為自己能在音響歷史上翻開新的一頁而感到自豪。
“Siltech S.A.G.A. 製造精美、做工精湛、時尚且概念精妙,引入了一種新穎的結構,混合了成熟的尖端技術,並以不計成本、不妥協的形式實現了這一點。”
Roy Gregory,《The Audio Beat》
“An instant classic and future collectible, the SAGA is that rarest of all high-end products - something genuinely new and wonmderful sounding under the hi-fi sun.”
Jonathan Valin, The Absolute Sound - January 2014
“SAGA 是所有尖端音響產品中最稀有的一款,它立刻成為經典,也是未來的收藏品——在高傳真的陽光照耀下,創造出令人驚歎且名副其實的美妙聲音。”
Jonathan Valin,《The Absolute Sound》- 2014 年 1 月
技術規格
SAGA 系統(C1、V1 和 P1)
總頻帶寬:>100kHz,任意音量控制位置
總諧波失真:<0.01%,二次諧波,1Hz – 100kHz / 1W
動態範圍:128 dB
阻尼係數:100 @10Hz-20kHz(8歐姆)
功率輸出:8 歐姆時 380W RMS
4 歐姆時 760W RMS
2 歐姆時 1250W RMS
最低負載:2 ohm
ecoustics Review|Chord Company ShawlineX ARAY Cables
Date: 2023-09-27
Thinking about upgrading your speaker and interconnect cables? The Chord Company ShawlineX ARAY prove that you don’t have to spend a fortune for great sound quality.
At the risk of repeating myself, I loathe expensive audiophile cables. That doesn’t sound like a positive start to a review of the latest Chord Company ShawlineX ARAY cable loom, but one needs some context if they wish to best understand my views on the segment.
You don’t need $5,000 power cords.
Or a single meter of loudspeaker cable that costs as much as a Naim NAIT 50 Integrated Amplifier.
Ask yourself why any of that makes sense.
Why would anyone who portends to love listening to music so much spend $5,000 on a single cable versus buying 150 new records?
You know that it doesn’t make sense but you have allowed us in the media to con you for decades in regard to the necessity of overpriced cables that do not offer that much of an improvement over the more affordable cables from the same companies.
All cables do not sound the same.
Some cables do make your system sound more transparent, but that’s often at the expense of color in the midrange and some low end weight.
I’ve inserted cables into my systems that made them sound worse; far too much top end energy and detail at the expense of texture and midrange presence.
Even in the context of a $10,000 system, where it’s probably reasonable to spend $750 to $1,000 on speaker cables, interconnects, and power cords (assuming you have at least 2-3 sources), the benefits of spending any more than that is questionable.
Having taken the plunge over the past decade with QED and Analysis Plus, I feel confident telling you that products like the Chord Company ShawlineX ARAY will get you 90% of the way there and that you are better off investing in a better pair of loudspeakers or amplifier than mega-priced cables.
The ShawlineX are so good at what they do for a reasonable amount of money that they give me a modicum of hope that some manufacturers understand that there needs to be greater emphasis on more affordable products and that consumers who are new to high-end audio will turnaround and explore something else if the industry pushes the “audiophile” cables schtick on them.
Specifications
Following the recent release of its EpicX Array interconnect cable line, the Chord Company has upgraded its more affordably priced Shawline analog interconnect with XLPE (Cross-linked Polythene) insulation.
The new ShawlineX ARAY are the latest in a line of handmade-in-the-UK cables from Chord Company to benefit from XLPE following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SignatureX and EpicX ARAY interconnects which were introduced earlier in 2023.
In addition to the XLPE upgrade, the ShawlineX Aray cables also incorporate high-quality silver-plated conductors, several layers of shielding, and proprietary Chord Company ARAY geometry.
The ShawlineX ARAY cables also incorporate ChorAlloy-plated, DIN, VEE 3 RCA, or XLR connectors, plus additional material technologies.
The rest of the range is rather comprehensive; the new series includes a dedicated tonearm cable, mini-jack options, HDMI AOC (Active Optical Cables), power and speaker cables, plus a variety of digital connections.
Chord Company shipped me a set of the interconnects, DIN to RCA interconnects for the Naim NAIT 50 that will be arriving in August, and loudspeaker cables terminated with banana connectors.
The interconnects have already proven to be robust and easy to install behind a rather busy BDI media rack.
The banana pins are thick and these are not terminations that will come apart if you put too much stress on them.
Having already connected and disconnected them from a wide range of amplifiers and loudspeakers, the ShawlineX ARAY are proving to be very accommodating regardless of situation.
Sound
The ShawlineX ARAY spent a week with 3 different systems to determine its overall tonal balance and presentation.
My Magnepan LRS/Cambridge Audio Edge A system in the den is the most neutral sounding of the 3 and the easiest to hear any changes in timbre, detail, and clarity.
Substituting the ShawlineX ARAY for the QED Reference Audio 40 Interconnects and QED Reference XT40i Loudspeaker cables felt like a lateral move after the first few days of listening but then I started to notice that the ShawlineX ARAY dig out more inner detail and have slightly more mid bass weight and clarity.
Bass notes have slightly better attack and definition and that became consistent across the board.
The Reference XT40i are a more neutral sounding loudspeaker cable and that was apparent listening to Donald Byrd, Wayne Shorter, and Bill Frisell; the QED cable was slightly better at letting the warmer tonal balance of the Edge A integrated amplifier connected to the Cambridge Audio MXN10 Network Player shine through.
Horns and guitar notes had more energy and detail through the ShawlineX ARAY streaming TIDAL via the MXN10.
Switching out the ShawlineX ARAY loudspeaker cables for the entry-level Golden Anniversary XT speaker cables from QED was interesting because the tonal balance shifted a great deal.
Amy Winehouse and Natalie Merchant lost some transparency and detail in the process but there was certainly an enhanced sense of color in the midrange and lower treble with the QED.
The Golden Anniversary XT are rounded off at both extremes, whereas the ShawlineX ARAY are more open and transparent sounding with better speed as well.
The QED Reference Audio 40 and ShawlineX ARAY both worked really well with the Edge A/LRS combination and it really came down to how both cables interacted with my sources and tube phono preamps.
The ShawlineX ARAY is open, detailed, quick, and transparent sounding overall.
Swapping out the Magnepan LRS for the Bowers & Wilkins 703 S3 with the Cambridge Edge A highlighted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ShawlineX ARAY but also its superior control and definition in the bass range.
The 703 S3 deliver very strong and defined bass response in my 16′ x 13′ x 9′ den and the Edge A has zero difficultly commanding its drivers; Metallica, Tool, Talking Heads, and Depeche Mode energized the space with very little effort.
The ShawlineX ARAY let the power and darker tonality of the Edge A come through and that wasn’t a bad thing with these highly resolving and revealing loudspeakers.
The 703 S3 have a weird dip in the lower treble and sudden rise that some might find inaccurate; the Edge A connected to the loudspeakers with the QED loudspeaker cables tames that slightly better than the ShawlineX ARAY but I rather liked the top end energy of the Chord Company/Bowers & Wilkins combination which was extremely detailed, airy, and more spacious sounding.
Having highlighted the thinner sounding tonal balance of the Q Acoustics 5040 in two previous reviews, I was very interested to see how the Cambridge Audio Evo 150/Evo CD player combination would perform with the QED and Chord Company cables.
The QED Golden Anniversary XT loudspeaker cables offer a darker and more rolled off presentation, whilst the ShawlineX ARAY presented music with greater clarity, detail, and top end extension.
The Evo 150 might be my favorite amplifier yet with the 5040 loudspeakers because it adds some necessary coloration in the midrange and upper bass — but does not sacrifice clarity and detail in the process.
The ShawlineX ARAY gets out of the way with this particular combination and when the synergy kicked in — it really had me scrolling through TIDAL and Qobuz for hours.
Vocals were clear and detailed and I could immediately hear how the Evo 150 was adding some much needed color to the 5040’s overall tonal balance and presentation.
Conclusion
Affordable high-end cables exist and it behoves the high-end audio press to focus more on the the cables that consumers can actually afford versus the ones that reviewers want to play with for endless months.
The Chord Company ShawlineX ARAY offer solid build quality, excellent sound quality with a wide array of components and loudspeakers, and deliver tremendous value in a category filled with overpriced products that don’t deliver enough of an uptick in performance to justify their prices.
Brands like QED and Chord Company clearly get it.
Solid engineering, high-end materials, durability, and performance don’t have to cost a fortune and there is no excuse to pay more for it when you don’t have to.
Interview|StormAudio APAC marketing manager — Tracy Tsang
Date: 2023-09-26
法國Hi End影音的發展在過去一個十年可謂如日中天,其中一個便是源於法國的Hi End多聲道處理前、後級品牌便是Storm Audio。Storm Audio的誕生最早可追溯至1991年Wilfried Van Baelen開始設計Immersive Sound技術重播5.1聲道音樂。2005年,他開發出Auro-3D並與Storm Audio推出11.1聲道Auro-3D多聲道處理器。......
Read the full article here: https://rb.gy/p56w2
監聽級的精準音調|PMC Prodigy1書架喇叭
Date: 2023-09-25
輯錄自《u-audio》
沒想到這麼快就可以聽到 PMC Prodigy 1。
今年慕尼黑音響展上,PMC 發表了全新入門級家用系列 Prodigy,包括一款書架喇叭 Prodigy 1,以及一款落地喇叭 Prodigy 5。展前原廠為保持神秘感,只公開幾張局部特寫照,且在文案中暗示其錄音監聽的專業 DNA。我一度還以為這是專業用的監聽喇叭,直到參加發表會,才知這是家用款,且是入門級產品。
在發表會裡,商務總監 Oliver Thomas 表示,Prodigy 喇叭將在六月底出貨。我原本以為得等到 TAA 圓山音響展才能在台灣見得到,沒想到七月初就收到了代理商送來的 Prodigy 1,真是太驚喜了。
用上監聽喇叭 Result 6 的高音單體
Prodigy 1 為二單體二音路的書架喇叭,且依舊採用 PMC 最引以為傲的 ATL 先進傳輸線式設計。其高音採用一顆 27mm 的軟半球單體,這顆高音,就是用在專業監聽喇叭 Result 6 上的高音。而且,Prodigy 1 的高音周圍還加上一個淺碟狀的導波器,Result 6 並沒有,這跟家用喇叭和監聽喇叭的使用方式不同有關。
專特設計的長衝程低音
下方的中低音則是一顆 5.25 吋(133mm)的天然纖維振膜單體,該單體中央沒有常見的凸盆式防塵罩,而是採取凹式弧底設計,原廠表示,這是為了減少防塵罩的高頻反射。低音單體的磁力系統使用了強力的鐵氧體磁鐵驅動,以利 Prodigy 1 能以長衝程運動。而且,這個低音周圍也有淺號角的導波器,這都是為了控制聲波擴散角度。(原廠在規格表裡標註了水平和垂直的擴散角度均是 80 度。)
ATL 先進傳輸線搭配 Lamiair 導流口
Prodigy 1(和 Prodigy 5)均採用了 PMC 經典的 ATL( Advanced Transmission Line, ATL™)先進傳輸線箱體,這向來是 PMC 喇叭能以發出超乎體積的深沉低頻的秘訣。而 Prodigy 系列也是這樣,即便是書架喇叭 Prodigy 1,低音亦不含糊,這點我們後面再談。至於 ATL 傳輸線的開口,同樣採取了 Laminair 的導流技術,這是來自 F1 賽車上基於流體力學的設計,透過格柵式開口,降低傳輸線開口的氣流擾動,提高導流的效率。這也是新世代 PMC 喇叭的低音表現越來越乾淨的原因。
全黑箱體,簡約大方
全黑的箱體(silk black)一方面暗示其錄音室監聽血統,一方面也以簡約設計讓它擺在各種空間都不違和。有意思的是,Prodigy 1 雖然有磁吸式面網,這面網卻是選購配件,喇叭箱內並沒有附面網,你得另購才行。
是大聲公,無誤!
試聽都在 U-Audio 的試聽室,這裡空間雖沒有慕尼黑音響展 PMC 展間那樣大,卻也有 20 幾坪,對 Prodigy 1 這對小書架來說,其實已經「很超過」了。到底,會買這樣小喇叭的人,不會把喇叭擺在這麼大的開放空間裡,而是用於一般住家的書房、臥室或客廳裡,空間總不會這麼大。可是,我坐在試聽室聽 Prodigy 1,一天下來倒始終不覺有什麼不足。
Prodigy 1 是個十足的大聲公,給它足夠的功率,音量催下去,音場又開闊又深遠,而且中低音厚度相當好,雖是小喇叭,聲音也不顯單薄。最讓人驚艷的是其精準明確的音像,一般來說,我幾度改換擺位方式,調整喇叭間距和內傾角度,這些固然會影響聆聽位置所聽見的聲音,但始終不變的,就是清楚的聚焦。無論是歌手的形體,或是音樂中各個發聲體的定位,Prodigy 1 的構圖和主題總是讓人一目瞭然。
配更好擴大機,可也!
我使用了兩部擴大機來驅動 Prodigy 1,一部是 Linear Acoustic LAV-60 II,一部是 McIntosh MA12000。前者售價與 Prodigy 1 還算合適,輸出功率有 100W;後者在價位上超過許多,輸出功率更高達 350W。Prodigy 1 搭配 LAV-60 II 的時候,聲音較為通透直接,性格較為奔放活潑;搭配 MA12000 時,聲音厚度明顯提升,中低音更為飽滿,質地溫暖滑順。McIntosh MA12000 固然在價位上遠超 Prodigy 1,不會有人這麼搭配。但我也驗證了兩件事:配上質感更好的擴大機,Prodigy 1 的表現會更好;配上控制力和驅動力更好的擴大機,Prodigy 1 也能反映在其表現上。
聽電影配樂,真是過癮
PMC 最驕傲的就是,他們和好萊塢電影製作緊密合作,超過 25 年之久。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電影,製作配樂和音效時的監聽系統,用的就是 PMC 喇叭。慕尼黑音響展發表會上,Oliver Thomas 這麼介紹,讓我在試聽 Prodigy 1 時,聽了好幾曲電影配樂。在播放電影「黑暗騎士」的主題曲時,Hans Zimmer 拼貼出厚重的音響,一層又一層,低頻自遠方席捲蔓延而來,然後如雲霧般環繞,由弦樂展開的旋律,在極微主義般的節奏穩定地伴奏下,堆疊凝塑出英雄的形狀,音樂在不斷疊加厚度,並且放大音量下持續遞進。
小喇叭也有壯碩鼓聲
在電影「超人:鋼鐵英雄」的原聲帶裡,Hans Zimmer 用上了更多打擊樂。音樂固然還是 Hans Zimmer 的風格,透過幾個固定動機的反覆,在堆疊音響,製造出龐大的和聲效果。但打擊樂所帶來的壯碩、強悍與衝突性,益發強烈。例如在「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hen You Are Not Saving the World?」一曲中,12 位鼓手的鼓擊,在 Prodigy 1 這一對小小的書架喇叭上聽,那疊加起來的鼓聲,火爆且強悍。那壯碩的撞擊聲響,一聲一聲敲進心窩的感覺,真是太讓人血脈噴張了。
聚焦清楚,定位精準,結像能力優秀
我是聽了很多電影音樂,但不表示 Prodigy 1 只能聽電影音樂,甚至只能聽 Hans Zimmer。即便作為入門款,Prodigy 1 仍保有 PMC 精準的特質,即使不太計較擺位,也可以塑造出相當不錯的音像,如果再多花點心思,更是容易凝聚出扎實的音像和明晰的輪廓。以 Billie Eilish 的「Lo vas a olvidar」一曲為例,Billie Eilish 的聲線清楚,咬字和發音的細節無不清楚。如果喜歡厚一點的聲音,可以加大 toe in 角度,在喇叭正對聆聽座位時,人聲渾厚且略退後;若稍微拉開一點,音像的厚實感會少一些,不過,聚焦依然清楚,聲音則會更活潑一些。
既是小鋼砲,放起 Michael Jackson 當然帶勁
聽 Michael Jackson 的歌曲,Prodigy 1 更是展現小鋼砲的性格。「Billie Jean」音樂一下,又快又強又爽脆的鼓聲,就讓我嚇了一跳。「Beat It」裡的鼓聲摻入了反相訊號,讓鼓聲產生一種類似火花般的效果,MJ 的歌聲則比「Billie Jean」更具體扎實。「Black and White」歌曲開頭的電吉他單聲道錄音,搭配後來的父子對話劇情,對話的空間感塑造得真是好。隨後進入正曲,電吉他反覆著簡短的動機,不斷宣示著主題。進入副歌段落時,盡然插入了絢麗的饒舌,從頭到尾強烈的節奏感,歌曲聽來真是太過癮了。Michael 的歌也是用 PMC 做出來的嗎?
傳真之餘,也能傳情
聽起古典樂如何呢?不同於流行音樂,更多的錄音室的拼貼工作,也不同於合成音效或插電樂器,有更多音色變化的不確定性。古典音樂使用的樂器是自然樂器,真不真,更容易感知得到。Prodigy 1 在傳真方面,承襲了 PMC 的血統,得從容地表現出樂器質感。以Helene Grimaud 和 Sol Gabetta 合奏的布拉姆斯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為例,大提琴悠揚而舒緩,富有歌唱性,擦弦和琴板共鳴的質感甚是鮮明。鋼琴的情緒表現更張揚些,幾聲強力按下的和弦,震盪出的不只是琴音,還是心弦的迴響。傳真之外,還能傳情。這 Prodigy 1 的功力,夠好了。
愛樂者的一大福音
PMC 原廠的定位清楚,Prodigy 系列就是家用。但在 Prodigy 1 上所聽見的,卻有十足監聽喇叭的性格 — 精準的聚焦,明確的定位,透視的音場,明晰的細節,清楚的層次,在在完整地傳達了音樂裡的各種資訊。五萬元的定價,妥妥地壓在「入門級距」的門檻內,可親度十足。再加上它那該價位絕無僅有的 ATL 先進傳輸線箱體,以及罕見的監聽級精準聲音,Prodigy 1 的出現,無疑地是愛樂者的一大福音。
器材規格
型式:2 單體 2 音路傳輸線式書架喇叭
使用單體:27mm 軟半球高音單體×1,133mm中低音單體×1
頻率響應:50Hz – 25kHz
阻抗:6 ohms
分頻點:1.7 kHz
效率:87.5 dB
最大音壓:123dB
建議擴大機功率:20 - 250W
有效 ATL 傳輸線長度:1.91m
水平指向性:80 度
垂直指向性:70 度
傳輸線長度:1.5 m
尺寸:320×162×237 mm(H×W×D)
重量:4.5 kg
追求極緻聲音表現|Siltech Symphony 開放障板式揚聲器
Date: 2023-09-22
一款不折不扣的全尺寸揚聲器系統,旨在讓您更接近現場音樂的能量和壯麗場面。這就是 Siltech 的 Symphony,一款獨特而巧妙的參考級座地揚聲器,旨在盡量提高您的音樂享受。
重要的設計
任何揚聲器的好與壞取決於最薄弱的環節,這就是為什麼Siltech花費多年時間精心開發音箱、驅動單元和分音器,這才使 Symphony 如此接近完美。
Symphony 在設計各方面都經過精心雕鑿以提供最佳性能。 其基於一個巨大、可調節的三部分退耦箱體,十二隻定製驅動單元安裝在線性陣列中,可以準確重現出最低的管風琴音符到踩镲的最尖銳敲擊。 這些驅動單元的最佳佈局,可在巨大的音場中提供精確的立體聲成像。
為了充分利用這些驅動單元,有必要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它們與分音器的關係,這就是 Siltech 的無源緩衝技術,這是揚聲器設計領域的首創。 這種揚聲器並不是傳統的無源或有源類型,而是將分音器直接耦合在驅動單元之上。 所得的結果是一種一聽就令人難忘的聲音,並且與周圍的任何聲音完全不同。
總設計師 Edwin Rynveld
Symphony 揚聲器的首席設計師 Edwin Rynveld 表示:“工程師們認為,與他們能夠測量到的東西相比,你的大腦能夠檢測到的東西令人驚訝。” 他認為,人耳是現有最準確的聲音測量儀器,但也有必要將主觀發現與經驗測量相結合。 他還說“將其視為藝術與科學的結合。”
Symphony 體現了這一理念,但要實現這個目標,要歸功於Siltech 擁有強大的工程資源——數十年的驅動單元和箱體材料技術實驗的結合,並以詳盡的測量和主觀聆聽為後盾。 Edwin 的大部分工作時間都集中在這點上。
“從很小的時候起,我就對音樂非常感興趣,喜歡吹奏單簧管”,他說: “後來專注於重播音樂的工程方面, 一直對樂器為何能發出這樣的聲音感興趣。 我買了一臺很好的現代 Yamaha 三角鋼琴,但奇怪的是我從來不喜歡它的聲音。 它聽起來太平淡了,沒有給我帶來啟發, 但發現它非常平衡,而且調音也很好——但它不適合我,最終將其更換為 Steinway,最近又更換為 Bösendorfer。”
Edwin 為了解樂器為何發出這樣的聲音,閱讀了許多關於各種樂器聲音的研究論文—— 銅管樂器、弦樂、三角鋼琴,他做了許多測量來了解它們的表現。因此,現在擁有了大量的測試設備。
重現準確的低音是一項重點挑戰,Edwin說:“對於鋼琴這種樂器來說,這從來都不是問題,但對於揚聲器卻一直是個難題”,他指出:“這是關於揚聲器與房間之間的互動。 我發現某種形態的揚聲器在房間內以不同的方向傳輸低頻能量,並且不會與牆壁的反射相互作用。” 這為 Symphony 的造型提供了靈感,Edwin 認為,任何認真對待低音重播的揚聲器都必須遵循三角鋼琴設計的關鍵層面。
中音更為重要,Edwin 指出,在電話技術誕生初期,人們對識別電話線另一端的聲音所需的條件進行了研究。 他們很快發現臨界範圍是 300Hz 至 3kHz,並發現人耳對該區域失真的敏感度很高。他解釋道: “揚聲器驅動單元往往相對於輸出電平產生不成比例地增加失真。 當音量加倍時,失真度會增加四倍,這就是 Symphony 採用多隻低失真中音單元的原因,因此,牆壁和地板的反射很少,音染也很低,而且因為是偶極設計關係,所以直接傳遞到側面的能量較少。”
堆疊式帶狀高音單元用於高音部份,因其瞬變速度快而被選用。 儘管人耳的高頻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但對節拍的感知卻不會。 Edwin 說:“這對人的聽力至關重要,而且非常原始,比音色準確性更重要。 無論你的聽力有多差,時間差異仍然可以被識別出來。” 為了進一步改善這一點,安裝了超高音單元。 他補充道: “帶狀高音的瞬變速度比一般高音單元更快。”
在 Symphony 漫長的設計過程中,Edwin 每天都會玩樂器或聆聽現場音樂,從他的 Bösendorfer 三角鋼琴到長笛或豎琴等更精緻的樂器。“這是為了捕捉現實生活中音樂的魔力,讓你竪起雞皮的東西。”他說:“音樂可以如此感人且親密,這款旗艦 Siltech 揚聲器的目的就是傳達這一點,以及一場完整的管弦樂音樂會的肢體語言, 製作音樂和聆聽音樂並沒有分開的過程。”
解構 Symphony
正如一位音樂家表現不佳,管弦樂隊就無法正常演奏一樣,任何揚聲器的好壞也取決於其組成部分。 一款出色的揚聲器必須具有最好的箱體、驅動單元和分音器,將它們結合在一起才能提供最頂級的效果 —— Symphony 也是如此。
箱體
這是一種新穎的開放式三箱體設計,每個部分的箱壁均由鋁製三明治製成,夾在中間是柔軟吸能的聚合物。 前障板是具有多個曲率的厚鋁板構成,因為所有部件都會以自身不同諧振頻率產生共振,所以厚鋁板能形成一種超剛性的反諧振結構,不會捕獲來自驅動單元的能量。
每個箱體之間都使用球體和桶狀體紅寶石,周密地與其它箱體分離。因此,任何潛在的共振都不會垂直向下傳遞到揚聲器。這是除了鑽石外最堅硬的材料,但易脆性較小且更易於加工。 這些紅寶石退耦器將箱體之間的接觸點減少到最少。 為了視覺效果,它們用與 CD 激光頭相同波長的紅色 LED 照射,如果您願意,可以通過遙控器將其關閉。
巨大的不對稱U型框架揚聲器箱體以特殊的不同曲率垂直排列,仰角可調節以適應聆聽座位的位置; 整個揚聲器可以通過兩個鉸鏈彎曲,以適應從四米到無限遠的聆聽距離,以獲得最佳的立體聲成像效果。
驅動單元
底部箱體上安裝了四隻超低失真 450mm 直徑的低音單元,由 Siltech 專門開發,這是其它揚聲器所沒有的。 它們巨大的組合直徑幾乎可以在任何尺寸的房間中,產生乾淨、寬鬆、沒有壓迫感的低頻,並提供低至 17Hz 左右的低頻擴展。
箱體頂部有一隻 210 mm 中低音單元,與安裝在揚聲器中部的三隻 120 mm 中音單元協同工作。 提供了與空氣耦合的較大推動面積,以實現更有效的能量傳輸。 該結構還意味著揚聲器充當線音源,確保聲音從空間中的單個位置發出,以獲得最佳立體聲成像。 多隻驅動器即使在高聆聽水平下也能確保非常低的失真,從而實現平滑、無壓抑的音樂再現以及在動態條件下的一致行為。
中間的音箱上安裝有兩隻帶狀高音單元,旁邊還有一隻半球體高音單元和一隻鑽石超高音單元。 所有這些定製驅動單元的超輕量振膜,具有非常高的瞬態速度,並且在工作範圍內的失真極低。 隨附的遙控器可讓用戶在使用帶狀高音作為超高音或鑽石超高音之間切換,以便更好地根據所使用的房間制定 Symphony。
分音器
在 Symphony 的設計階段,對分音器和驅動單元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徹底的思考。 Siltech 獨特的被動式緩衝設計,以嶄新的方式結合了有源和無源操作的優點。 由功率驅動電子分音網絡控制的零增益緩衝放大器可以完成這項工作,而不是依靠驅動單元懸掛的機械結構將錐體振膜恢複至停止位置。 該分音系統基於電容和電阻元件而不是線圈,具有更好的容錯度,並且不受磁場影響。
這種緩衝無源分音器是純模擬的,消除了無源元件的信號損失,補償了它們在負載下的變化。 此外,該系統在中音使用了一階分音器,消除了陡峭濾波器的相位問題。 形成理論上正確的分頻,沒有一般分音器帶來的機械損失。 驅動單元的啟動/停止時間大大減少,從而提供更高的瞬變速度。 它不僅在控制的驅動單元上採用了虎鉗式的抓握方式,而且在現實條件下更加一致,無論熱效應條件如何,都能保持電氣穩定。
音質
從 Symphony 播出的聲音立刻就可以感受到它的通透感,都能完全感受到所帶來的純淨,表現與有聲箱所聽到的不同,音樂背景的乾淨程度令許多細節表露無遺。17 Hz 至 100kHz 的響應頻寬,使得它在人聲、弦樂、鋼琴上的延伸能力,展現出的空間感,透明度非常立體逼真,而且失真極低。音場出意料之外的深度和音樂層次、線條及音樂細節達到前所未有細緻豐富,這種最高水平的參考級表現令人耳目一新。
Symphony 技術規格
頻率響應: 17Hz-100kHz (-3dB)
最低輸入功率: 每聲道 >20W RMS
最大 SPL: 115dB (削波前)
總諧波失真: <0.25%, 20Hz-20kHz
箱體尺寸: 700 x 800 x 1,900 mm (W x D x H, 不計底座)
重量: 244kg (180, 43, 21kg 分別是底部、中部、頂部)
「專訪」Burmester CEO — Frank Weise
Date: 2023-09-20
從頂級設計延伸至較容易觸及的新型號
CEO Frank Weise強調,Burmester的造型設計與使用上,盡量以簡單、易用與聆聽高質素音樂為目標,但事實上,內部的結構與設計非常複雜,可以說,讓簡單的,留給用家,複雜的,由Burmester的工程師團隊解決。例如Burmester 175便採用了入門級唱盤的Plug & Play概念,使用上幾乎不用進行設定,只需要為MC唱頭設定阻抗值;而機內一共使用四個馬達與四條皮帶準確控制轉速,分體式供電,自家設計的唱臂與唱頭,還有內置唱放,務求安裝好後,可以簡單享受黑膠唱片帶來的樂趣。至於新產品217唱盤,設計是奠基於175的理念,由兩組馬達與兩條皮帶控制轉速,裝置在厚重的一整個沉重的鋁合金箱體內;直身纖維聚合物唱臂長239.1mm,剛剛比9吋臂長一點點,配合鋁組件準確裝置在唱盤的臂板上,整個唱盤淨重69磅。除了傳統的黑膠唱盤,Burmester亦推出了全新的151 MK2串流音樂中心。
後級
後級方面,Burmester花了7年時間研發的159,與從前的909 MK5已有頗大分別,儘管機箱沒有909 MK5般巨型,然而159內已選用了逾600個元件,設計極之複雜,特別是提供阻尼系數調校務求能配合任何揚聲器。Burmester PR Specialist Simon Pope建議玩家由最極端的設定開始,逐步找出最適合的阻尼檔位;Frank再強調,是要聆聽是否全面匹配你的揚聲器與你的聆聽品味進行微調,而不是匹配特定的音樂進行微調。Frank指,設計100系列,我們是不計時間與不計成本,亦不用定價設限,我們的顧客並沒有在時間上催促我們,所以經歷了不斷的測試和改進,推出時間一延再延。相反,如果先定價後設計,設計上會有更多掣肘。繼159的成功後,Burmester把當中的技術向下延伸至新鮮出爐的216與218兩款雙單聲道後級。你不會從216與218的機箱表面,包括背板上找到一口螺絲,可以說是完美的外觀,輸入級用Burmester X-AMP純Class A線路設計,線路規劃、散熱系統確保高功率輸出要求,從159設計的經驗中,216與218可以適應最低阻抗值和結構極複雜的揚聲器,還有沿於159的散熱設計。
揚聲器
最新的BC150的設計與技術也是沿自旗艦BC350。說到BC350,Frank可謂眉飛色舞,尤其是喜歡內部的接線設計與Pure/Live模式選項。Live模式呈現出更佳的空間感、更強的音樂感與強壯的低頻。由於大型揚聲器總難免有能量壓迫感,亦不是人人喜歡,模式切換便可以令聲音更加自然,空間感更強。BC350淨重892磅,鋁合金聲箱不僅重,還提供理想的阻尼效果。至於低頻反射孔用上俗稱中國陶瓷的Porcelain製作,這是一種源於18世紀開發的物料,而揚聲器的設計則屬於21世紀,可以說設計穿越古今。另外,我們有自己的實驗室針對單元的不同形狀、物料、尺寸、懸邊等進行仔細量度外,我們還與柏林工業大學的感測系統進行不同的鐳射量度,務求達到最低誤差的要求,當然,所有測試日誌也記錄在案,以確保每一個部件的品質。即使全新的BC150比BC350細小,聲箱也重達195kg,相同的,是可以藉著調校AMT氣動式高音振膜來加強空間感與音場深度。中音振膜背後採用全新設計的橢圓形音圈,加強音場空間的穩定表現。聲箱兩側的32cm口徑低音單元同樣源於BC350,長衝程單元配合碳纖低音反射氣孔呈現深邃的超低頻。
絕對是一部好擴大機|Octave V70 Class A
Date: 2023-09-19
輯錄自《音響論壇》
自從推出晶體機之後,真空管機與晶體機孰優孰劣的爭執就沒有停過。從大眾的角度來看,現在晶體機會這麼流行,不就是因為真空管機有其先天缺點嗎?如果真空管機那麼好,晶體機怎麼有機會流行?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如果真空管機真的不好,怎麼可能還能活到現在?從這二個角度所看到的事實都有道理,不過關鍵不在於是晶體機或真空管機,而是在於是否是真正的好擴大機。
奇特的Class A
我們都知道A類放大的好處是諧波失真幾乎都是偶次諧波,所以聽起來人耳會覺得比較好聽。而且功率元件隨時導通,雖然耗電,但也沒有AB類推挽放大的交越失真。然而,V70 Class A卻是Class A Push Pull真空管擴大機,這不是矛盾嗎?既然是A類,怎麼又會是推挽呢?難道Octave的設計改寫擴大機設計教科書嗎?
其實不是!所謂Class A的那個「A」,按照Octave的意思就是Dynamic Bias Control(DBC),Octave的老闆 Andreas Holmann在說明書中有特別說明,這就是依照功率的需求而變動工作點,讓線路變成Self Regulating Class A Amplifier,如此一來,可以將輸出
功率提升大約二倍,成為50瓦。如果是Peak Power,則可以達到70瓦。他說這種技術結合純A類的純美聲音,以及推挽AB類的動態與表現。咦?這不是晶體擴大機常見的動態A類嗎?不管怎麼說,Octave自家稱這種線路為Class A Push Pull。
又找到絕配
為何我會說 V70 Class A 推 DynamiKKs! 真是絕配?除了高、中、低頻段的表現都讓我滿意之外,更重要的是一開聲就覺得透明感非常好,音場非常寬廣,整體音樂聽起來很順耳,很平衡。各種樂器的聲音都是飽滿的,形體都是大的,樂器、人聲的光澤很美。尤其高頻段的往上延伸與低頻段的往下延伸都很連續滑順,而且清爽甜潤又不噪耳。而低頻量感夠又清楚,整體聲音柔又彈跳,而且尾巴收束快。再來,空間感非常好,細節多又不搶耳。尤其中頻段聽起來就會讓人有很豐富的感覺,這種「豐富」是寬廣與寬鬆的融合體,也是我認為絕配的主要因素。
和聲很美
此外,我還發現V70 Class A搭配DynamiKKs!時和聲很美。在判斷聲音好不好聽的諸多元素中,有一項很重要,那就是和聲美不美?弦樂群的和聲美不美?木管的和聲美不美?銅管的和聲美不美?如果這些和聲都很美,音樂聽起來就會好聽,其實這種和聲之美也可以說是整體平衡性所形成。如果其他音響二十要的表現如暫態反應、細節等等再加進來,那當然就會讓音響迷更興奮更喜歡了。
音場寬廣
而聽BIS那張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Eldbjorg Hemsing小提琴、Olari Elts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時,一開始的定音鼓與管弦樂就描繪出寬廣深遠的音場,厚實的銅管不僅音響效果迷人,同樣的的解析力真的太強了,尤其是低音部的銅管。此時的小提琴與謝霖的錄音聽起來截然不同,但同樣都能顯出音響效果的美。
絕對是好擴大機
以輸出功率來看,OctaveV70 Class A的台灣定價不算便宜;但如果以聲音的表現能力來看,V70 Class A真的是一部高靈敏度喇叭夢寐以求的綜合擴大機。它的優點很多,但讓我最難忘的就是和聲的美,那也是音樂動人之處。我相信V70 Class A不會僅能搭配DynamiKKs!才能發出讓我讚賞的美聲,應該還有許多喇叭也能跟V70 Class A做完美的搭配。OctaveV70 Class A絕對是一部好擴大機,剩下的就是為它找最佳伴侶了。
Read the full article: https://rb.gy/9ib69
The Thorens TD1600/01 turntable is now available with the new TP160 tonearm
Date: 2023-09-18
Thorens has announced that the new Thorens TP160 knife edge bearing tonearm is available on the new TD1600 and TD1601 turntables, which were introduced in 2020.
NEW DEVELOPMENT
The Thorens TP160 knife edge bearing tonearm is a completely new development and is, say Thorens “a huge upgrade to the existing TP92 tonearm”.
THORENS TP160 KNIFE EDGE BEARING TONEARM
Inspired by studio tonearm technology, the Thorens TP160 is a classic J-shaped 9-inch tonearm, crafted from precision aluminium tubing which features an SME headshell connection, guided by a high-quality knife edge bearing. It also features a magnetic guidance system.
CARTRIDGES UP TO 30 GRAMS
The Thorens TP 160 is the first arm in Thorens’ history to feature a knife edge bearing. The anti-skating is adjusted in a classic manner using a spring. The arm’s height can be adjusted (VTA), and the azimuth is adjustable as well. The scaled, two-part counterweight facilitates precise adjustment of the required tracking force and ensures that even heavy cartridges with a weight of up to 30g can be precisely balanced. The motorized lift and end shutoff of the TD 1601 are also available with the new TP 160.
THORENS TP160 AND TD1600/01 TURNTABLE PRICE AND AVAILABILITY
Both versions, of the turntables one with the TP92 and the new one with the TP160 tonearm will remain in the Thorens product range.
TD1600 with TP160 black/walnut HK$34,980
TD1601 with TP160 black/walnut HK$39,980
HiFi PiG Says: This will be a very popular combo of turntable and tonearm from Thorens.
里程碑式技術結晶|Siltech Royal Single Crown 電源線
Date: 2023-09-15
一套出色的音響系統,除了音源、功放和音箱三大部份外,線材應屬影響整體音質的第四大重要因素。Siltech,一個年滿40歲的高端線材品牌,一個音響愛好者都將其視為頂級追求的品牌。被國內用家稱作“銀彩”的 Siltech 以出類拔萃的品質和頂級的線材導體技術讓音響愛好者魂牽夢繞。......
最新導體技術
正如前面所說,包括 Royal Single Crown 電源線在內的整個 Royal Crown 系列都採用了最新的 S10 單結晶導體 (S10 Monocrystal Siltech),連續鍛造的冶金技術,以及複雜的退火程序,形成最大最長的銀結晶體,消除了導體內的結晶體斷層,不僅增進了導體的傳導性能,更讓訊息傳導路徑的連續性更高。
多種核心技術應用
除了最新一代的 S10 導體, Royal Single Crown 系列還應用了多種核心技術,包括 Hexagon 搭配 6 芯純銀線芯的六邊形排列結構,以及 Superground 超級接地和特殊屏蔽等設計。
擔起皇冠之名
人聲方面,在 Janis Ian 《Guess You Had to Be Three》中, Janis Ian 的人聲結像十分清晰,這條 Royal Single Crown 電源線表現十分中性,現場錄音該是如何,還原出來就是如何。這條電源線在人聲的還原上極為清,傳真度極高,歌者聲音通透,結像聚焦。.... 在音場方面, Royal Single Crown 電源線展現出到位的真實感,讓歌者“掙脫”了漆黑的音樂背景的同時,更特顯出人聲的表現能力,伴奏的聲音都與人聲拉開了一定距離。
以穆特的《卡門幻想曲》欣賞這套系統的表現,聲音的細膩感和幼細線條都在這條電源線上充分展現出來。換上《Aseninators》,作為充滿大動態和考驗低頻能量感的曲目,Royal Single Crown 電源線所表現出廣袤的空間感,音場廣闊,聲場深遠,能量感也是不乏,大動態下表現更是沉穩有力,密度充足泛音適中。你會發現,低頻力度相當扎實,拳拳到肉!當人聲高呼時,聲音穿透力驚人,分析力更是不在話下的。高頻段相當細致,而低頻衝擊力嚇人,下潛和人聲定位還原準確。
結語
Siltech 非常注重先進技術的運用,他們認為製作高階的線材是基於大量的科技、精湛的工藝和不斷的探索。從先後兩次的體驗來看, Royal Crown 系列線材的聲音質素再一次超越從前,系統中能擁有 Siltech 線材,回報一定比投入高!
全文內容請瀏覽: https://rb.gy/u2yo9
StormAudio ISP Elite Analog MK3 評測:獨家搭載Dirac Live ART,史上最極致的低頻與極低頻
Date: 2023-09-13
輯錄自《普洛影音網》
疫情過後,2023年推出的高階音響與顯示器材真是精彩萬分,我前幾個月才說今年是「旗艦機之年」,從年初到現在要是哪個月沒碰到新款旗艦製品竟然是「例外」,這是近20年罕見的狀況。本篇為您介紹的StormAudio ISP Elite MK3是一款多聲道High End旗艦製品,頂級玩家們應該很清楚這是目前全世界價格最高、應用最先進技術的環繞處理前級,我在半年前就已經盯上它了!
2023年要Dirac Live ART只有StormAudio
我盯上它的原因並非價格等級,而是今年一月CES 2023期間Dirac發表最新空間校正技術「Dirac Live Active Room Treatment」,接著從CES到慕尼黑音響展所有Dirac Live ActiveRoom Treatment(以下簡稱Dirac Live ART)的現場演示都是用StormAudio ISP EliteMK3,StormAudio數月前宣布該廠2023年出貨的環繞處理前級都可免費升級Dirac LiveART(2023年以前購買者則可付費升級),升級所需的新版韌體終於在6月8日出爐,這下終於可以初次體驗Dirac Live ART的效果了。目前確定2023年配備Dirac Live ART的多聲道製品僅有StormAudio,其他品牌最快要等到明年、數位音訊處理電路運算能力夠強才有機會透過韌體升級添加Dirac Live ART。
有能力作為「多空間使用」的環繞處理前級
我暫把Dirac放後面,先為您說明StormAudio ISP Elite Analog MK3的功能與硬體結構。型號名稱中的「Analog」表示它能像大多數環繞處理前級作多聲道「類比輸出」,玩家可依照自家需求選擇16、24或32聲道版本。此外ISP Elite MK3還有多聲道「數位輸出」版本,若玩家想在所有聲道使用「數位輸入的主動式喇叭與數位主動式超低音」,就可以考慮用數位輸出版本的ISP Elite MK3,信號傳輸距離再長都能保有低噪音特性。
從16至32聲道的三款ISP Elite Analog MK3價差不算大,這次評估本刊視聽室預計使用的喇叭數量,我們借來評測的是24聲道的ISP Elite 24 Analog MK3。24聲道很多嗎?感覺上好像很多,但是只要懂用,24聲道還真的只是剛好而已:ISP Elite Analog MK3的輸出聲道可自由定義,例如基礎的L/C/R/LS/RS/LB/RB七聲道、幾支超低音喇叭、幾支Height喇叭再加上幾支天花板上的上方喇叭,還可做Bi-Amp設定(例如設定兩對端子輸出左右聲道音訊)。若要用它作為「多室」使用,ISP Elite Analog MK3能利用主區未使用的輸出端子作為家中第二個家庭劇院空間的環繞處理前級(多聲道不能在兩個家庭劇院空間「同時」使用、一次只能用在一個空間),也可以設定成多室音樂用途,在家中其他空間用一對主動式喇叭就能聽音樂。
StormAudio ISP Elite Analog MK3的解碼功能包括Dolby Atmos、dts-X Pro、IMAXEmhanced、Auro-3D,最高解碼規格為192kHz/24bit,音樂串流相容Roon Ready。本機所有設定都是透過IP Control(用電腦或智慧手機開網頁瀏覽器控制),使用過程則是以自家的專屬App操控,相容訂製安裝的環控系統包括Control4、Crestron、RTI、Savant與ELAN。
以一枚SoC與兩枚DSP晶片做數位音訊處理
全世界各媒體關於StormAudio環繞處理前級內部電路的說明非常少,我就幫各位看個究竟。ISP Elite Analog MK3的主要電路大致分為四個部分。HDMI輸出入介面是在機內後上方獨立的一塊電路板,現在是HDMI2.0b版本,已經能充分對應4K視訊與eARC數位音訊回傳,往後若原廠提供升級到對應8K也只需要更換這塊電路板。
本機的主電路在機內中央,下層電路我沒有辦法看完全,推測其中還有其他的數位音訊處理電路。主電路板的上層有兩塊子板,前面一塊上面有TI的SoC(單晶片系統)66AK2G12,請見上圖,我判斷它就是本機的核心,此晶片裡面包含1個ARM Cortex-A15微處理器、1個C66x(可做定點與浮點運算的1000MHz DSP)、記憶體與其他電路,以音響器材來說,光用這一塊SoC也應該夠了,但是數位音訊處理電路的能力會直接關係到Dirac Live ART空間校正「能做多少事」、關乎音質的處理精細度「能做多好」,就算同樣都是做Dirac Live ART,環繞處理前級的運算能力對校正後的準確程度與音質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ISP Elite AnalogMK3在SoC以外,請見下圖,本機用另一塊子板再加上兩枚Analog Devices SHARC DSPADSP-21489(450MHz),讓它執行這麼多聲道的Dirac Live ART運算依然游刃有餘,以上所述還只是「我看到的部分」,在兩塊子板下方說不定還有其他的DSP晶片。
全平衡數類轉換、音控與前級電路
請見上圖,本機的主要聲頻電路在機內的左側,上下兩塊電路板均配備數類轉換、音量控制與前級放大電路:前面用Analog Devices 192kHz/24bit 16聲道高性能DAC晶片ADAU1966做數類轉換,聲頻電路板後半部的前級電路每四個聲道用一枚8聲道低誤差、低失真音控晶片JRC NJU72343做音量控制,接下來各聲道單獨用一枚具有寬頻響應、低噪音與低失真特性的雙OP Amp晶片JRC NJM8080作全平衡放大輸出。為了降低雜訊,ISP Elite Analog MK3把電源電路做在機內最右方獨立的金屬隔間裡面,其中包括三組獨立的交換式電源:一組給數位電路,另外兩組分別供電給兩塊全平衡聲頻電路板。
從Dirac Live最基礎的空間校正到Bass Control
從多聲道到二聲道,愈來愈多玩家們從內建Dirac Live的器材演示中體驗並理解空間校正能夠讓「不夠理想的空間」與「不夠理想的擺位」大幅降低room mode造成的低頻峰谷、獲得平坦的頻率響應,除了「平坦」的頻率響應之外,用家還可以自訂頻率響應的目標曲線,DiracLive基礎的空間校正已經能確保聲道之間「頻率響應與時間的一致性」,例如在左右牆面非對稱的空間在反射條件不均等的條件下、依然能讓左右聲道喇叭在前方的音像定位準確。
在基本Dirac Live之上,多聲道領域還有層級更高的Dirac Live Bass Control(以下簡寫為DLBC),這項技術不是採取典型低頻管理的「高通濾波/低通濾波」的分頻方式、而是使用全通濾波器。它會分析空間測試的結果,為一支或多支超低音與所有具有「全頻響應」能力的喇叭(例如左右聲道使用的落地喇叭)微調相關低頻段各個的頻率的相位(微小的時間差),確保所有全頻喇叭與超低音喇叭在整個低頻段的能量不會抵銷。DLBC還會以機器學習(AI的一種型態)計算每支超低音喇叭的增益、發聲時間(延遲)與全通濾波器相關參數,最後交給內建DLBC的製品執行。DLBC的最大作用是減少不同座位低頻響應與暫態(脈衝)響應的差異,確保在坪數較大的家庭劇院,座位「區」的每位觀眾都能聽到正確的低頻響應。
顛覆認知的「主動式聲學處理」技術
全面講到的兩種Dirac Live技術作用在於平坦的頻率響應、優化暫態特性與相位一致性,從二聲道、多聲道甚至多超低音的管理校正已經相當完善,也確實能幫玩家們解決問題,尤其是在最近五年,愈來愈多的玩家們已經不再相信那些籠統的原則和所謂的「密技」,而是很理性以儀測結果觀察調聲前後的變化,因此包括Dirac Live在內「可以從儀測證明確實有效」的空間響應校正技術普遍獲得重視,但Dirac Research沒有停下腳步,他們很清楚「還有問題沒解決」。
還有什麼問題待解決?即使在發聲瞬間全頻段的能量已經相當均衡,但是在發聲之後,中﹑
高音多半會因為室內各平面(天花板地板與牆面)裝潢材料快速衰減,但低音、特別是超低音的反射音與殘響卻很難被空間「消化吸收」,即使加了低頻陷阱也只能稍微減少低頻的殘響能量與持續時間而已。
Dirac想解決空間一次與多次反射造成「時間軸上多餘的低頻」,解決方案就是Dirac LiveART,此技術的基本原理就像抗噪耳機:若能讓各聲道與超低音喇叭發出與空間反射低頻成分「大小相近、相位相反」的聲波,理論上就能把空間反射多餘的低頻能量「擊落」、抵銷大部分空間反射的低頻成分。
Dirac Live ART竟然能把已經發出去被空間反射的多餘低頻成分做「消音」,這絕對是空前的創舉,我進一步解說這項技術的細節與應用。Dirac的研究人員真的很聰明,聆聽空間中最難吸收的就是低頻,但是如果要主要發出反相聲波抵消的話反而是相對容易的,因為聲波頻率愈低、波長愈長,不需要「太精確的瞄準」,Dirac Live的測試過程已經取得空間反射的各項參數,在數位音訊輸入時預判低頻反射音的頻率、能量與出現的時間與位置,就能夠讓各聲道與超低音喇叭發出反相聲波把低音殘響打掉,原則上所有聲道喇叭都可以參與「消音」的工作。
在初始狀態下,Dirac Live ART預設的超低音喇叭消音頻率範圍是20Hz至150Hz,其他聲道喇叭若有用到落地喇叭、消音頻率範圍是50Hz至150Hz,當然各聲道喇叭消除多餘低音的頻率範圍與「出力的程度」要量力而為:像是多數書架喇叭我會設在80Hz至150Hz;中央聲道喇叭本來負擔就很重,所以乾脆不讓它參與消音;裝在天花板的上方喇叭的體型小、發聲能力與承受功率也有限,可以考慮把消聲頻率範圍設在100Hz至150Hz或不參與消音。至於各聲道喇叭參與低頻消聲的力度也可以設定,Support level的預設數值為-18dB、調整範圍是-1至-24dB(-24dB消除多餘低頻的效果最強但也會最費力)。
退居二線、甚至準備讓它退役的超低音喇叭有大用!
StormAudio ISP Elite Analog MK3的聲道數夠多,玩Dirac Live ART更有趣,在這裡還有一個重點:進行Dirac Live ART設定時,玩家可以指定整個系統其中一支至多支超低音喇叭「不負責發聲、專職消音」,舉例來說,這次我在本刊視聽室進行本機評測時是採取7.6.6聲道喇叭配置:使用6支超低音喇叭,但是真正在Dirac Live ART作動時作為超低音喇叭發聲的只有其中4支主動式超低音(兩支Ken Kreisel DXD-1000為主、兩支Brev SW15為輔),另外兩支早年出品的大型超低音喇叭SVS PB13-Ultra則是把它們設定成「專職消音」、打掉空間反射多餘的低頻,因此這回試聽裝設的7.6.6聲道喇叭實質上等於7.4.6聲道喇叭加兩個大型主動式低頻消音器。
消除低頻「軟爛」的多餘成分,勁道明顯增強
進行正式試聽前,我已經做了好幾組預設,我想比較不同的設定調校對聽感造成的影響,我先從音樂軟體軟體開始聽,首先比較「有沒有Dirac Live ART」的差別,也就是比較DLBC(沒有ART)與Dirac Live ART兩者目標曲線相同的狀況下聽起來有何不同。
我覺得DLBC的低頻與極低頻響應平坦均衡,我想大多數玩家聽到這樣的空間校正結果都會認可低音調校的水準頗高,接著我在相同的音樂進行中切換到Dirac Live ART,它和只用DLBC的差別實在太明顯了!這是我聽過最為快速、純淨、解析度最高的低頻與極低頻,這還是我所做的第一組Dirac Live ART預設呢!講到這裡,恐怕大家會以為減少多餘的低頻、就會降低整體的低頻能量吧?但實際反應在聽感上的狀況卻恰恰相反,ART消除空間低頻殘響的效果讓低頻動、靜之間的差異更為明顯,重金屬搖滾急速的雙大鼓連踏,兩個鼓點之間的「斷點」更清楚,鼓聲punch的彈跳力度顯得更強,這麼大的差別,我相信任何人來聽都會覺得Dirac Live ART比沒有ART的DLBC更有衝勁、更有力量。
進一步加強抵銷多餘低音,「肌肉」變得更緊實
我接著切換到第二組ART設定,它跟第一組設定的差異只有把兩個「專職消音」主動式超低音對所有喇叭與主動式超低音的Support level從-18dB加強為-24dB,結果又比前述DiracLive ART的第一組預設更厲害,多餘低頻清除得更乾淨使得低音速度更快、非常俐落切掉了低頻與極低頻的拖尾,聽Blue Man Group: How to Be a Megastar Live!(BD)的RockAnd Go就可以聽得出同樣在ART作用下,加強消音的力度會讓低音與極低頻變得更為鮮活、「肌肉感」更強,讓以前很難聽清的極低頻成分變得清楚,像是同一張專輯的I Feel Love,就有玩家問過我舞台右邊那個藍人拿大槌猛擊的大鼓到底是真的假的?這個鼓聲的頻率很低,如果超低音不夠清晰,幾乎只能聽到單薄的「皮聲」,甚至完全聽不到,而本機在ART加強消音的狀態下,我不用看著演唱會現場的畫面,此大鼓的厚度與力道能聽得清清楚楚。
Dirac Live ART真的讓我驚訝,它對於低頻與極低頻「質」的改善是空前的,Ken KreiselDXD-1000超低音喇叭我早就評過,如果它原來的性能(快狠準的程度)是90分,在DiracLive ART讓其他喇叭與超低音喇叭協助「消音」作用下則能把整體低頻性能提昇到120分以上(您要是實際比對試聽過可能會嫌我說得太保守),真是沒有比較沒有傷害,一旦聽過ART、就連沒有ART的DLBC聽起來都會覺得低頻相對慢而鬆散,其他不到位的超低音調校差距會有多大可想而知。
強烈的視覺感、通透遼闊的三度空間音場
StormAudio是價格高昂的多聲道天王品牌之一,我相信聽過實機演示的玩家並不多,且多聲道系統總是以電影音效為主要訴求,有聽過StormAudio製品音樂表現者更少,可能玩家們會因此以為ISP Elite Analog MK3聲音雄厚、有明顯「電影院風味」的環繞處理前級,但我認為本機展現出來的電影院風味的聲音也是調校出來的:Dirac Live本來就可以自訂目標曲線,而StormAudio原廠也有一套自家的「Cinema Target」曲線(有前方三聲道、環繞聲道與超低音喇叭三個目標曲線檔案),在低頻下段、極低頻的能量有增強(約3至5dB),這確實有加強電影音效震撼力的效果,以此法加強低頻能量,加上Dirac Live ART大幅提昇低頻的緊實程度與多支高性能主動式超低音的組合,動作片中的撞擊聲、戰爭片的砲擊、重型車輛的排氣聲浪都現得雄厚而霸道,「捍衛戰士:獨行俠」片中Darkstar噴射引擎點火時壯碩而結實的「氣柱」強度是我從未感受過的。
ISP Elite Analog MK3的聲道數多,因此在音場包圍感、聲音物件在空間中的定位、音像移動的清晰度與連續性都有相當大的優勢,即使跟多數高價位環繞擴大機相比還是能拉出一段蠻明顯的差距,而且在Dirac Live ART提昇低頻與極低頻純淨度的狀態下,連帶也讓中、高頻顯得直接而開放,可以讓我輕鬆聽見空間中的微小聲響,閉眼都能清楚感覺到空間中大小物體的存與移動方式,它也是我聽過三度空間音場空間感最為深遠遼闊的多聲道製品之一。
中性寫實呈現音樂創作的原味
我這回還另外導入Harman曲線作為目標曲線,這一組設定讓StormAudio ISP Elite AnalogMK3顯得非常中性、清晰、直接,就像一套高價位的錄音室系統呈現出來的聲音,完全沒有渲染,很能體會到音樂創作在製作完成之後原本的風味與面貌,細膩、敏感、完整地呈現舞台上演出與空間中的聲響,解析度很高、清透且均衡。玩家們還可以嘗試自訂目標曲線、用它形塑出自己想要的聲音風格,在音樂內容的玩法上可以考慮把二聲道上轉為多聲道試聽,例如YouTube的音樂影片就可以用Dolby Surround,像是演唱會就可以營造出進入現場的沉浸感。
最佳推薦
結合StormAudio精良的硬體設計製作、獨家搭載最高端技術「Dirac Live Active RoomTreatment」,以絕對性能而論,尤其是對超低音喇叭與「整個空間」低頻與極低頻的駕馭能力,再加上聲道數多,可以接更多聲道喇叭(提昇包圍感)與更多主動式超低音(提昇低頻能量感與控制力)的優勢,我認為ISP Elite Analog MK3在現在這個時間點是最高性能的環繞處理前級、當然應該獲得我們的最佳推薦。
StormAudio ISP Elite Analog MK3重要特點:
● 16、24或32聲道旗艦環繞處理前級
● 2023年獨家搭載Dirac Live Active Room Treatment
● 史上首款能主動消除空間低音、超低音反射的多聲道製品
● 可自由定義聲道增加超低音喇叭數量或採取Bi-Amp
● 能指定一至數支超低音喇叭「專職消音」
● 可讓家中兩個不同空間在不同時段使用多聲道
● 能自由訂製所有聲道喇叭的頻率響應目標曲線
● 法國設計製造
StormAudio ISP Elite Analog MK3規格:
●型式:環繞處理前級●HDMI 輸入/輸出:7進/2出(ARC/eARC)、HDMI 2.0b/HDCP 2.2、
所有端子支援4K UHD 18 Gbps相容HDR10、Dolby Vision、HLG●音訊輸出:16聲道、24 聲道或32聲道類比平衡(XLR)輸出可選●音訊輸入:16聲道數位 (AES/EBU) 可選、4x RCA類比(7.1 或二聲道)、1x XLR 類比(二聲道)、3x 同軸光纖、3x Toslink光纖●解碼:24聲道解碼/上轉、Dolby Atmos、Auro-3D、DTS:X Pro、IMAX Enhanced ready、Storm XT 原生支援, 所有音源最高192 kHz 解碼● 聲學校正系統: Dirac Live with Room Correction、Bass Control(多超低音版本)、Active Room Treatment與REW plugin
EISA Award|THORNES TD 204 winner as turntable of year 2023-2024
Date: 2023-09-12
THORENS TD 204 這款價格合理的黑膠唱盤,是入門級與高階型號之間的連接橋樑,面向尋求一體化但又有升級潛力的黑膠愛好者。
Thorens 對 TD 204 唱盤所使用的唱臂感到特別自豪,它是自己設計及製造的。這款全新設計的 TP 120 唱臂,其隱藏技術所產生的高質素聲音表現令人驚喜,在這個價格範圍內相當令人興奮。對此,Thorens 顯著減少了唱臂軸承的間隙,由此產生非常低的摩擦系數。TP 120 的有效唱臂質量僅輕微超過 15 克,活動關節上方是一支 9 英寸 J 形鋁合金製唱臂管,與較高的 Thorens 唱臂型號 TP 150 和 TP 124 在視覺上非常相似。可拆卸唱頭殼採用了非常可靠的 SME 連接器,這大大滿足了喜歡使用不同唱頭的黑膠發燒友。TD 204 標配了 Audio-Technica 的 AT95E 動磁唱頭,抗滑由彈簧提供補償。由壓鑄鋁車製而成的精密轉盤,透過精細研磨的橡膠帶傳動,保持了轉盤轉速的穩定性,驅動電機則設在轉盤的下方。
動態平滑度
唱頭訊號輸出的連接端子位於唱盤底座的背面,高質素 RCA 插座整齊地嵌入外殼中,等待連接相應的訊號線。中間有一個小型撥動開關,您可以通過它來選擇打開或關閉整合在唱盤內部的 MM 唱頭放大器,在它的右側有一個總電源開關。還有一些其它的開關位於底座頂部。左側有一個轉速選擇的撥動開關,因此,TD 204 非常適合未來唱頭和外置唱放的升級。右側是一個用於轉盤啟動/停止的撥動開關,這與TD 402 DD 和 TD 403 DD 直驅唱盤所採用的佈局相似。TD 204 的底座位座落在四個靈活且具減震作用的支撐腳上。當然,Thorens 還提供橡膠唱片墊和用於單曲播放的小型塑膠適配器用於正確的定位和設置。
TD 204 唱盤以其平穩的運作和細節豐富及大動態的播放風格令人聽出耳油,沒有一絲緊張或誇張的低音存在。在人聲方面展現出具有洞察力的表現,出色的速度穩定性和聲音開放和誘人的音場,聲音帶點溫暖且三頻均衡,隨附唱頭的分析力不弱,可以與三千零蚊的 MC 唱頭以及萬元級 CD 機相匹敵,聲音流暢、線性相對自然、不銳利的表達方式,令人更能放心專注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