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Baerwald尺規調教黑膠唱盤有什麼好處?


 

黑膠唱片雖然是20世紀占統治地位的音樂存儲媒介,但21世紀已經過10年有餘,黑膠唱片還是未被完全淘汰掉,相反,在近幾年有回潮跡象。數碼存儲技術的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但現階段還未有數碼音樂存儲媒介能媲美黑膠唱片聲音的空靈感及現場感。於是,黑膠唱片這種純模擬發聲存儲媒介又被人們重新利用起來,衹爲讓聽慣噪音而疲勞的耳朵得到暫時的解放及愉悅。

 

所有黑膠唱片的母盤都是使用直綫循跡的刻片刀從外圈到内圈刻錄,整個刻錄軌跡與唱片的半徑重合。因此,理論上其播放的設備應該與刻盤刀軌跡相似。於是,就有了正切型唱臂的出現,唱頭裝在正切型唱臂上做直綫循跡運動。但縱觀整個黑膠唱片的發展歷史,占主流的播放設備并不是正切臂唱機,而是單支點擺臂唱機。爲何人們捨近求遠,將最理想的播放設備置之不用?其實是有原因的。黑膠唱片的拾音唱頭有別於CD唱機的激光頭,其是接觸於唱片坑紋,靠摩擦坑紋的類似阿基米德螺旋紋的音軌而發聲,并且是靠螺旋紋不斷向内拉動的運動循跡,是被動的運動方式,有別於數碼唱片靠伺服電路控制馬達主動循跡。正切型唱臂的唱頭安裝於直綫型導軌上,因爲是被動行走的原因,導軌的順滑性尤爲重要。導軌一旦不順滑,就有可能導致播放聲音變差,唱針受音軌拖力影響,但唱頭主體未能及時移動,唱針因此變形,影響音質,甚至是跳綫。聰明的設計師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去避免唱頭於導軌中行走的不順滑,例如在直線臂的導軌中加潤滑油、採用氣浮、甚至是加入數碼伺服系統。加潤滑油涉及維護問題,一般用戶難以正確操作,再者黑膠系統大多不是存放于密閉機箱當中,一旦灰塵沾上了導軌,與潤滑油混合,清理則比較麻煩。至於氣浮和數碼伺服,其製造成本過高,廠商因此無法生產物美價廉的唱盤給消費者,因此後兩種正切臂衹出現在旗艦黑膠唱盤中。

 

目前大規模使用的黑膠唱盤的唱臂是單支點搖臂系統,唱臂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接上唱頭,在黑膠唱片盤面做畫弧綫運動。這種方式設計簡單,成本低廉,更換唱頭方便,但又帶來了循跡誤差問題。前面提到黑膠唱片的刻錄都是直綫循跡,而搖臂系統中唱頭的軌跡是圓弧運動,非直綫,衹有一個點與音軌正切,其它點皆非正切。於是乎設計師繼續擴大思維,加長唱臂,使得唱頭畫弧的角度減少,更接近直綫。但唱臂太長,會引起其它問題,例如活動不順暢,甚至引起共振等。因此,目前生產的唱臂長度都在8.6寸至14寸之間,其中以9寸和12寸應用得最爲廣泛。無論搖臂系統的唱臂有多長,裝在唱臂上的唱頭運動軌跡衹會無限接近於直綫,而不可能完全是一條直綫,并且衹有一個點與黑膠唱片的音軌正切。爲了改善這個循跡誤差的問題,20世紀40年代H. G. Baerwald先生提出了Overhang(超距)和Offset Angle(補償角)理論去修正這些循跡誤差,稱之為Baerwald理論;隨後根據Baerwald的理論又洐生出Lofgren理論和Stevenson理論。此三種理論都是在肯定了超距和補償角的前提下產生的。加入補償角後,唱頭於黑膠唱片盤面的運動軌跡就有了兩個正切點,不同之處就是三個理論所確定的兩個正切點皆不一樣。後人根據此三種理論做成了三種黑膠系統調教尺規,用以精確調教唱盤及唱頭位置。下面著重分析一下三種規尺的差異,以及爲何要選Baerwald規尺作爲參考標準。

 

Baerwald理論,又稱Lofgren A理論,其確定的正切點是66mm120mmLofgren理論,又稱Lofgren B理論,其確定的正切點是70mm117mmStevenson理論,其確定的正切點是60mm117mm。一般認爲,Baerwald規尺調教下全碟失真最爲平均,Lofgren B内圈失真稍大,Stevenson外圈失真較大。

 

Stevenson的兩個正切點在唱片靠内圈的位置,但衹有在極少數唱片中,Stevenson的内正切點能落在音軌處,大多數情況下,其位置落在導出坑槽處。Lofgren B的兩個正切點相隔不遠,位於唱片靠中間的位置,外圈正切點大概落在一般流行曲碟的第三首歌起始處,内圈正切點後面,通常還有一首歌甚至兩首。Baerwald則是兩點跨度較大,内圈正切點接近最後一首歌的末尾,而外圈正切點接近第二首歌中前段。

 

從視覺上看,三種規尺的聽感符合人們一貫以來的認識,那麽是否有準確數據去量化這三種規尺呢?答案是有的。國外黑膠系統愛好者建立了一個名曰:Vinyl Engine的網站,網址爲://www.vinylengine.com,網站裏面有衆多型號的唱盤、唱臂、唱頭資料,還有規尺的PDF文件下載,對於英語能力較强的朋友來説,查閲數據極爲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