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haikovsky’s 1812 overture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Russian-French War


 

這是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於1880年創作的一部管弦樂作品,為的是紀念1812年庫圖佐夫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崙大軍的入侵,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該作品以曲中的炮火聲聞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戶外演出——曾起用真的大炮,效果突出。本序曲於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不屑一顧》
儘管《1812序曲》極受歡迎,柴可夫斯基本人對此作品不屑一顧。話說柴可夫斯基在完成《1812序曲》之後,自己並不覺得滿意,在他給他的資助人和朋友梅克夫人的信中如是說:「這首曲子將會非常嘈雜而且喧譁,我創作它時不太熱枕,因此,此曲可能沒有任何藝術價值。」諷刺的是,《1812序曲》在首演時已大受歡迎,為柴可夫斯基贏得極高的聲譽。後來陸續在俄羅斯許多城市和德國、捷克、比利時各地演出,自此一直成為柴可夫斯基交響樂作品中最形象鮮明、通俗易懂和備受歡迎的作品之一,這點恐怕出於柴可夫斯基意料之外。

《拿破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1851年的春天,拿破崙終於結束放逐日子,從厄爾巴島回到巴黎,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東山再起,迅速控制了整個法國政權。歐洲各國得到拿破崙已經回到法國的消息後,如熱鍋上的螞蟻,如臨大敵,並且很快成立了第七次反法同盟,歐洲各國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將拿破崙斬殺。可為時已晚,拿破崙已經迅速集結了部隊,並且制定了完善的戰略部署,在援軍抵達之前,勢必要將英普聯軍全部殲滅,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次的戰局,並沒有朝着拿破崙部署的方向發展,帶來了拿破崙兵敗滑鐵盧。

滑鐵盧大戰是世界戰爭史上令人矚目的一頁,同時也是拿破崙戎馬生涯中的最後一站,然而這一站並沒有一個完美的結局,而是以失敗告終。滑鐵盧戰役如此的驚心動魄,並且極富戲劇色彩,一場戰役的成功與否,影響它的因素有很多,也許一個極其微妙的因素,可以扭轉整個戰局,這也讓拿破崙失去馬上要到手的勝利。

《滑鐵盧:兵敗如山倒》
6月18日的中午伴隨着三聲炮響滑鐵盧戰拉開帷幕。氣勢如虎的法國騎兵呼嘯而過,但仍然沒有摧毀英軍的最後防線,英軍使出全身解數,用最猛的火力鎮壓住了法國騎兵的勢力。整整一個下午,戰爭雙方沒有絲毫的停歇,火勢依然兇猛,就這樣進入了膠着的狀態,並且處於浴血奮戰的雙方,都失去了控制局面的能力,黃昏時候拿破崙親自上陣,率領自己的近衛軍沖向英軍的陣地。就在這個千鈞一髮之際,英軍的援軍到了,戰勢立刻急轉直下,英軍變守為攻,對拿破崙軍隊發起了總攻。

可想而知,法軍打敗,戰場上橫屍遍野,拿破崙試圖收拾殘軍,無奈力不從心,看着戰場上躺着2.5萬人的屍首,拿破崙臉色慘白,淚流滿面,這一戰幾乎讓法國軍隊失去了全部的力量,可以說是毀滅性的打擊,然而這還不算完,還有幾十萬的奧國生力軍,正在向法國邊境一步步靠近,幾十萬的俄國軍隊,在不久以後也將抵達法國這片領土。拿破崙不得不宣佈退位,從此開始亡命天涯。

《滑鐵盧戰役失敗原因》
當時的元帥魯格西,他的增援軍遲遲未到,才以至於整個法國軍隊走向了毀滅,當時英軍和法軍在戰場上勢均力敵,軍隊力量大約都在七萬左右,這也就意味着誰的援軍先到誰就會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由於當時的天氣原因,魯格西的軍隊沒有及時趕到,所以拿破崙被打得落花流水一敗塗地。

另一個原因是拿破崙用兵失誤。用兵失誤主要是說在他的身邊沒有可用之才,他的身邊缺少能攻善戰的大將,即使有,與它配合並不默契,並不聽從他的調遣,這也就是一個領導者的失誤,無論自己的將領再厲害,在關鍵時刻,他不能為自己所用,不得不說,那是一個很大的悲劇。
最後拿破崙自己解釋說,他說這或許都是命中注定吧,因為就算這一切都有原因,那場戰爭本來也應該是我贏的。其實這本就是一樁"懸案",誰也不能說服誰,很多事情也都是這樣,一些微妙的因素,結合在一起,所造成的結果,可能會有很大的差別。

欣賞105mm真實加農炮1812序曲版本: https://youtu.be/0F5k70xwG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