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交响曲《大地之歌》的历史故事


资料转摘自网上

1910年9月12日,这一天是交响曲作曲家马勒获得荣誉桂冠的值得纪念的日子。他于1906年夏季费时8周写出的《第八交响曲》,庞大得通常被称为“千人交响曲”,它要用大型的管弦乐队和人数很多的合唱队来演出。这部《第八交响曲》由马勒亲自指挥,在慕尼黑举行首演,大获成功。马勒的遗孀阿尔玛回忆当时的盛况说:“马勒一出现在指挥台上,全场观众起立,然后就鸦雀无声地安静下来。那是一位艺术家所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尊敬。我坐在观众席上,兴奋得简直发晕。”演奏结束时,听众超乎寻常地狂热地欢呼,马勒足有30分钟下不来指挥台。曾为他著述评传的理查德.施培特讲过这样一段话:在他身边有一位听演奏的青年音乐家,他先和大家一样狂热地鼓掌、欢呼;忽然,他的脸色苍白、声音颤抖、自言自语道:“唉,他不久于人世了。”施培特诧异的问他,为什么说如此不吉利的话。他悲伤地说:“你看他的眼神;一个人生道路上的胜利者,一个向新的胜利迈进的人,不可能是那样的眼神,他已被死神缠住了。”不幸被郡位青年言中了。那时的马勒已经不停地在死的恐惧下挣扎着,而且被他所遭受的挫折折磨着。其实,马勒并不是到了晚年才表现出对于人生和死亡的关切的。那位从18岁就尊马勒为师的大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就说过:“马勒的思考、讲话、阅读、作曲等等一切都是以'从何处来、去往何处、为何目的'这些问题为基础的。马勒很早就接受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人生和死亡,这一问题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的头脑。”

1860年7月7日,马勒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小镇克里施特(现在是捷克领地),他父亲是酿造作坊的坊主。父母一向不和,兄弟14人当中病死6人、遭祸而死1人、自杀1人。而且,在他年幼时,父母就已死去。马勒深深地爱他的母亲,但是,母亲玛丽耶患心脏病,她的体质遗传给马勒,所以,他的最后几年也和母亲一样受到心脏病的折磨。因此,他不断地意识到死,并且常常抱着什么是人生的疑问,也是必然的了。马勒一生写了10部交响曲(加上第十部未完成共ll部),以表现一个青年和命运搏斗而最后终于倒下的《第一交响曲》为开端,然后写出了以探讨死亡与永恒为主题的《第二交响曲》,两者都一致地表现出他对人生的严肃的态度。马勒常常对爱妻阿尔玛这样说:“你是幸运的。你生于光明和喜悦之中,轻松地走在人生的大路上。你既没有黑暗的过去,也没有家室之累。可是,我却是一直拖着沉重的脚步,而且脚上粘满了泥泞。”他还常常这样说:“我最讨厌谨小慎微的人。凡事干得过头些怕什么!”因此,他的人生就是不间断的战斗。为了艺术他绝不妥协,因为他从不给对方考虑,所以他到处树敌。他从1897年至1907年高踞维也纳皇家歌剧院的音乐指挥的席位,建树了无与伦比的成绩,但他又从那里被赶了出来,也正是由于他固执己见,敌人太多的恶果。

1907年,他从工作了10年的皇家歌剧院像被驱逐似的辞去职务,紧接着是长女玛丽雅的猝死,随后医生就宣布了他患有先天性二间瓣膜疾病。马勒的家庭幸福在顷刻之间就瓦解了。那年年底,他最后一次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他创作的《第二交响曲》之后,就告别了维也纳。美洲新大陆的工作,等待着离别了维也纳的马勒。美国人对他很亲切,他受到了尊敬,他的指挥到处博得赞誉。使他那悲伤的心得到慰藉的是他已故的岳父的好友,当时担任宫廷顾问的特奥帕特.波拉克赠送给他的翻译诗集《中国之笛》,汉斯.贝多克用德文译出7世纪至9世纪中国大诗人李白、钱起、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一下子把马勒给迷住了。中国古诗中以歌颂人间的悲欢离合为砥柱的东方思想,有如明镜般地照亮马勒当时的心境。尽管诗中有咏唱把酒当歌及时行乐的,也有抒发青春喜悦之情的,但从总体上来讲,全都充满了透彻的人生哲理。据阿尔玛说,马勒最初打算根据这本诗集创作像《漂泊的青年之歌》和《怀念已故的孩子之歌》那样管弦乐伴奏的歌曲。但是,当他开始创作之后。规模逐渐扩大,终于写成了交响曲。马勒离开维也纳之前就开始了这部交响曲的创作,1908年夏季进行了一大半,秋季完成。当时他48岁。 3年之后,死亡就来了。其实,有不少音乐家迷信吉凶,马勒也是其中之一。贝多芬和布鲁克纳都仅仅创作了9部交响曲,马勒似乎对这件事很忌讳,这部《大地之歌》本来是他的《第九交响曲》,他却故意不为它编号,发表时题名为《大地之歌,为男高音和女中音(或男中音)和管弦乐而作的交响曲》。当他写作《第九交响曲》时,却向阿尔玛说道:“其实这是《第十交响曲》了,因为“大地之歌》是我的《第九交响曲》啊。 ”后来,创作《第十交响曲》时,他说:“嗯,这样一来,危险已经躲过去了。然而,他没来得及写完《第十交响曲》,就与世长辞了。毕竟“九”这个数字对于马勒来说是关系到命运的数字啊。马勒生前没能听到《大地之歌》的演奏。他把这部乐曲的首演委托给他的得意门生瓦尔特,瓦尔特在回忆录中写下了当时的激动心情。 “下一次在维也纳相见时,为了让我作准备,他把《大地之歌》的总谱交给我。他不亲自指挥首场演奏,这还是头一回,也许是因为害怕兴奋…… 。我开始钻研这部作品,发现它充满激情、痛苦和绝望;但又充满了祝福人类的别离和消逝的音响。我在这位已经触到死神之手的作曲家的最后的表白里,度过了心情无比激荡的时刻。”现在让我们来回顾堪称马勒晚年的“灵魂的自白”的《大地之歌》的内容吧。

马勒是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但他的根基始终是建筑在歌曲之上的。他一生创作了11部交响曲(包括未完成的),其中有5部加入了人声就是有力的证明。而这部《大地之歌》就更表现了他的典型性,6个乐章当中,第1、3、5乐章加入了男高音独唱;第2、4、6乐章加入了女中音(或男中音)独唱。

第一乐章:是根据李白的诗创作的《歌唱大地的哀愁的祝酒歌》。以男高音的歌词“生是黑暗的,死也是黑暗的”为这个乐章的基调。全乐章分为3个部分,明暗交错。为了表现凭借酒力忘却死亡的恐惧,马勒在管弦乐部分作了出色的表现,在他的全部作品当中,是出类拔萃的。

第二乐章:根据钱起的诗,女中音唱出“秋日寂寞”,乐曲充满了秋天的寂寞和孤独。这种忧郁的浪漫情绪,是典型的马勒式的表现。

第三乐章:根据李白诗而表现的“青春”,循照惯例,如果第二乐章徐缓的乐章,那么这个第三乐章就可称之为谐谑曲了。男高音唱出人们在湖心亭中饮酒,畅叙人生,吟诗作赋之乐。巧妙地运用五声音阶,形成一幅迷人的音画。

第四乐章:根据李白诗,女中音独唱,表现“美”的主题。这里有许多姑娘在岸边摘花、嬉戏,一片欢声笑语;还有骑着骏马驰骋的少年们的英姿。这是一个带有舞曲节奏的轻快的乐章。

第五乐章:也是根据李白的诗创作的“醉春者”。男高音唱道:“如果人生若梦,辛劳又有何益,倒不如一醉方休。当你醒来时,小鸟报春。不过,春天与我何干,任凭酒醉吧。”这是令人陶醉的乐章,描写了小鸟的鸣啭。

第六乐章:几乎占了全曲的一半,是篇幅长大的“告别。”是以孟浩然和王维的诗为基础的。深沉的锣音,继以双簧管带着哀愁的旋律,“告别”在这动人的情景中开始,逐渐日暮,歌唱出向沉睡的大地和亲友们告别的惜别之情。这个乐章不仅最长,而且,在内容上也是核心,马勒的肺腑之言在这里完全得到了倾诉。长长的管弦乐间奏之后,进入后一半,那是本曲的精华。 “朋友,这个世界不曾给我幸福。你问我去向何方?我为了让孤独的灵魂得到安息,我将浪迹山野。我为寻觅故乡而漂泊,我寻觅我应去的地方。不过,我不会去得再远了,我的心很平静,默默地等待那一时刻。”我每听到这独唱,都深受感动,仿佛直接体会到了马勒当时的心情。据说马勒经常喜欢这样说。 “我从三重的意义上来说都是无家可归的人。在奥地利我是波希米亚人;在德国我是奥地利人;而在全世界,我是犹太人。到任何地方都是不被接待的客人,绝对受不到欢迎。”我们理解到这一点之后,再听“我为寻觅故乡而漂泊”一句时,就会想像到那是呕心沥血之作了。最后一部分歌词,据说是马勒自己所作,非常精采。 “如果春天回到我热爱的大地,那么,就会遍地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到处都是明亮的绿色,永远、永远……”。竖琴和钢片琴,还有曼多林,奏出天上的音响,“永远、永远……”的歌声重复多次,全曲结束。那简直是马勒的《天鹅湖》式的结束,太动人了。 1911年初,在完成《大地之歌》的两年半以后的马勒,在纽约发高烧病倒了。虽然回到欧洲治疗,但终于在当年5月18日深夜逝世于维也纳,年仅51岁。半年后,11月20日,他的弟子,大指挥家瓦尔特亲自指挥,《大地之歌》首次震撼了人间。

完整乐谱与音乐欣赏: https://youtu.be/lFxvsTJYWuA
马勒《大地之歌》-- 刘岠渭教授音乐导聆精华: https://youtu. be/gfP0ir3MHDo
马勒于此创作他的《大地之歌》与第八交响曲: https:// youtu.be/Ar-KkCKuy4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