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Baerwald尺规调教黑胶唱盘有什么好处?


 

黑胶唱片虽然是20世纪占统治地位的音乐存储媒介,但21世纪已经过10年有余,黑胶唱片还是未被完全淘汰掉,相反,在近几年有回潮迹象。数码存储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但现阶段还未有数码音乐存储媒介能媲美黑胶唱片声音的空灵感及现场感。于是,黑胶唱片这种纯模拟发声存储媒介又被人们重新利用起来,只为让听惯噪音而疲劳的耳朵得到暂时的解放及愉悦。

 

所有黑胶唱片的母盘都是使用直线循迹的刻片刀从外圈到内圈刻录,整个刻录轨迹与唱片的半径重合。因此,理论上其播放的设备应该与刻盘刀轨迹相似。于是,就有了正切型唱臂的出现,唱头装在正切型唱臂上做直线循迹运动。但纵观整个黑胶唱片的发展历史,占主流的播放设备并不是正切臂唱机,而是单支点摆臂唱机。为何人们舍近求远,将最理想的播放设备置之不用?其实是有原因的。黑胶唱片的拾音唱头有别于CD唱机的激光头,其是接触于唱片坑纹,靠摩擦坑纹的类似阿基米德螺旋纹的音轨而发声,并且是靠螺旋纹不断向内拉动的运动循迹,是被动的运动方式,有别于数码唱片靠伺服电路控制马达主动循迹。正切型唱臂的唱头安装于直线型导轨上,因为是被动行走的原因,导轨的顺滑性尤为重要。导轨一旦不顺滑,就有可能导致播放声音变差,唱针受音轨拖力影响,但唱头主体未能及时移动,唱针因此变形,影响音质,甚至是跳线。聪明的设计师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去避免唱头于导轨中行走的不顺滑,例如在直线臂的导轨中加润滑油、采用气浮、甚至是加入数码伺服系统。加润滑油涉及维护问题,一般用户难以正确操作,再者黑胶系统大多不是存放于密闭机箱当中,一旦灰尘沾上了导轨,与润滑油混合,清理则比较麻烦。至于气浮和数码伺服,其制造成本过高,厂商因此无法生产物美价廉的唱盘给消费者,因此后两种正切臂只出现在旗舰黑胶唱盘中。

 

目前大规模使用的黑胶唱盘的唱臂是单支点摇臂系统,唱臂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接上唱头,在黑胶唱片盘面做画弧线运动。这种方式设计简单,成本低廉,更换唱头方便,但又带来了循迹误差问题。前面提到黑胶唱片的刻录都是直线循迹,而摇臂系统中唱头的轨迹是圆弧运动,非直线,只有一个点与音轨正切,其它点皆非正切。于是乎设计师继续扩大​​思维,加长唱臂,使得唱头画弧的角度减少,更接近直线。但唱臂太长,会引起其它问题,例如活动不顺畅,甚至引起共振等。因此,目前生产的唱臂长度都在8.6寸至14寸之间,其中以9寸和12寸应用得最为广泛。无论摇臂系统的唱臂有多长,装在唱臂上的唱头运动轨迹只会无限接近于直线,而不可能完全是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个点与黑胶唱片的音轨正切。为了改善这个循迹误差的问题,20世纪40年代HG Baerwald先生提出了Overhang(超距)和Offset Angle(补偿角)理论去修正这些循迹误差,称之为Baerwald理论;随后根据Baerwald的理论又洐生出Lofgren理论和Stevenson理论。此三种理论都是在肯定了超距和补偿角的前提下产生的。加入补偿角后,唱头于黑胶唱片盘面的运动轨迹就有了两个正切点,不同之处就是三个理论所确定的两个正切点皆不一样。后人根据此三种理论做成了三种黑胶系统调教尺规,用以精确调教唱盘及唱头位置。下面着重分析一下三种规尺的差异,以及为何要选Baerwald规尺作为参考标准。

 

Baerwald理论,又称Lofgren A理论,其确定的正切点是66mm,120mm;Lofgren理论,又称Lofgren B理论,其确定的正切点是70mm,117mm;Stevenson理论,其确定的正切点是60mm,117mm 。一般认为,Baerwald规尺调教下全碟失真最为平均,Lofgren B内圈失真稍大,Stevenson外圈失真较大。

 

Stevenson的两个正切点在唱片靠内圈的位置,但只有在极少数唱片中,Stevenson的内正切点能落在音轨处,大多数情况下,其位置落在导出坑槽处。 Lofgren B的两个正切点相隔不远,位于唱片靠中间的位置,外圈正切点大概落在一般流行曲碟的第三首歌起始处,内圈正切点后面,通常还有一首歌甚至两首。 Baerwald则是两点跨度较大,内圈正切点接近最后一首歌的末尾,而外圈正切点接近第二首歌中前段。

 

从视觉上看,三种规尺的听感符合人们一贯以来的认识,那么是否有准确数据去量化这三种规尺呢?答案是有的。国外黑胶系统爱好者建立了一个名曰:Vinyl Engine的网站,网址为://www.vinylengine.com,网站里面有众多型号的唱盘、唱臂、唱头资料,还有规尺的PDF文件下载,对于英语能力较强的朋友来说,查阅数据极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