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源前级与无源前级之争


 

有关有源前级同无源前级的一些争论对发烧能来说,选择一台合适的前级放大器,是头等的大事,正因如此,对前级的认识,内里就大有学问了。对每一个有一定资历的玩家,前级带来的烦恼,有如寒天饮雪水,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一向以来,书本教我们一台前级放大器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那时候的讯号源电平很低,不足以推动后级放大器。今天除了极少数的一群,我们已可以忘记黑胶(LP)唱片了,所以谈到前级,现在一般是指只有一级十倍放大级的放大器了。有放大级在内的,我们叫它做有源前级,概括来说,它的组成部份是一个多路讯号选择开关、音量控制器、音调控制器(今天的Hi-End强调原汁原味,故这部分也大多数欠奉了)、录音旁路设备,以及一个十倍放大器。可是今天,数码讯源大行其道,有很多CD机和解码器都有数以伏(Volt)计的输出电平了,足以把一台具有一般灵敏度的后级推至削波,于是有人质疑今天是否还需要十倍放大级,换言之,有源前级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

取而代之出现的,是没有放大作用的前级,亦即无源前级。它只保留了讯号选择和音量控制的功能。目前市面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款无源前级都属于极品的级数,身价当然不菲,由于卖价的关系,使它们的口碑产生了一些附加价值的作用,这样的发烧圈子里就常常出现有源、无源孰优的争论。

在未深入研究这争论前,首先要弄清楚一般发烧友常常误解的一个概念,就是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简单来说,这是指讯号最强和最弱之间的量对比。一般放大器是把讯号放大了,是同时把最强和最弱的讯号作相同一倍的放大,换言之,理论上经放大后讯号的动态范围是不会提高的,最多只能保持不变。当然有一些专业,特别是录音室用的器材,如音量扩展器(Volume Expander),才会人工地提升讯号的动态范围。

另一个指标是讯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当一个讯号经过放大器时,讯号本身和它附带的噪声都同时放大,放大器是不会将讯号本身附带的噪声去除或抑制。相反,经放大的讯号却会添加上放大器本身的噪声。

第三样是失真,同样道理,原讯号如果本身已含一定的失真,经过放大后,这失真是不会突然消失,相反,经放大的讯号是会添加上放大器本身的失真的。

稍微弄通上述几点,我们不难作出这样的判断,一个讯号经过一台有源前级放大后,动态范围并不会提高,相反,很可能会劣化,也就是会压缩了;另外,讯号经放大后,讯噪比和失真都不会优于原讯号,于是"无源"派便大声疾呼说;有源前级只会污染原讯号,不是向高传真的目标走,而恰恰是远离了一步。他们这样的指控,基本是事实,但我们不能以篇概全,还得以心理声学的角度去了解问题。首先,动态范围劣化或压缩了,有时候并不是坏事。只不过从一开始,发烧友心目中早有了动态范围越大越好这种错误观念。压缩其实是录音专业的一种常用手段。因为人耳是会对平均响度作出调节,而不是对峰值响度作出调节,如果讯号不稍加压缩,往往出现正常响度的讯号片断变得太弱,但如果要把这些正常响度的讯号提升,动态范围就得稍为退让一下,也就是压缩了。又以一些胆机为例,在大讯号时,往往会出现"软性"削波现象,这时讯号是压缩了,只不过人耳反而觉得这种"软性"削波来得讨好,喜欢它的像染上毒瘾,趋之若惊了。有时正因为这种"软性"削波对讯号的压缩,频谱上限迅速下降,听起来一些瞬间动态反而会被脑袋理解为更富活力,于是也有人提出"活生感"(Liveliness)这形容词。

现实家居的听音环境可提供的动态范围其实很有限,根本比不上一张中上录音质素的CD碟。就算加上心理声学的说法,人耳能在一定的噪音中"听"出音乐讯号,但随着人耳对频率上升而灵敏度下降的特性,在一般家居中,人耳的动态范围在1KHz很难达到90dB,而在10 KHz 时也难达到70dB,在实际听声时,可能只分别达到80 dB和60 dB。声音压缩可以减弱讯号提升到背景噪声上,特别是对低频而言,这却往往令发烧友误会有更好的现场感。无可否认,有源前级是会或多或少地对原讯号加上渲染,也有人说是加上了它自己的音色。但这决不是孰优孰劣的问题,是个人喜恶的问题,反正只要你喜欢,管它别人怎样说。另外,阻抗匹配(Inpedance Matching)和驱动能力(Drive Capability)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在阻抗匹配上,有源前级明显优胜,因为它可以有高的输入阻抗和很低的输出阻抗,这样对其它客观条件因素如接线的感抗容抗的免疫力大大提高。而无源前级的输入阻抗不能高,输出阻抗也不会低,更甚的是很多时两者会随音量电位器的位置而改变。而驱动能力更是有源前级的专长,因为有放大级,输出阻抗和驱动电流都能保持恒定,故对后级的驾驭就更得心应手了。在匹配上,无疑无源前级需要更多拣择,但只要配合得好,无源前级的确可以在传真度方面赢回一仗。